在中國以及附近國家和地區,書法是一種與眾不同的、備受中國文化藝術危害的文本美的藝術表達形式。在其中有漢字書法,蒙古文書法,沙特阿拉伯書法,英語書法等。其“中國書法”,是中國獨有的一門中國漢字藝術。從廣義講,書法是指文字符號的書寫法則。換言之,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含義,以其書體筆法、結構和章法書寫,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。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,被譽為:無言的詩,無行的舞;無圖的畫,無聲的樂等。
散是散懷,淡是自然。這是以涵養、學問和心境為核心,以技法為基礎的最高形式的筆墨呈現。書畫實際就是個人表現,這個個人表現要綜合地分析,不是用墨一潑、大筆一揮的個人表現。字要寫得好,一定是技巧與氣質、風度、學識多方面的結合。
一個人有學問,在字里面就表現學問,一個人老老實實,在字里面就表現老老實實,這是一個精神狀態的反映。一個人如果喜歡喝酒、性格豪爽,那么適合畫大寫意,畫工筆不會很好,反之,一個慢性子、脾氣緩的人畫工筆就會很到位。
藝術作品中“散”到什么程度、“淡”到什么程度,表現了個人修養和境界到達什么程度。魏晉風度以瀟灑、直率為主,唐代就以嚴整和規矩為主,因此書法風格完全不同,達到的境界也不相同。歷代的書法大家沒有一個是因為做作和不自然而達到很高境界的,這也體現了散和淡。
要想在書法上有所成就,沒有好的修養和博大的胸懷是不行的,如果一個時代有了許多大藝術家,表明這個時代的修養和胸懷是與眾不同的。所以書法和繪畫是一個時代的折射,像鏡子一樣,能夠看出這個時代是否了不起,體現了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。從這一點來看,書畫又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大問題。
書法家應該是有學問的人。光練技巧,想著趕緊把字寫好,結果還就是寫不好。書法既不能不講技法,又不能光講技法,老是在技巧上下工夫,就會走向歪門邪道。書法的技巧如果不故弄玄虛的話,一天就講完了,但練起來卻是一輩子的事情。
如果沒有文化,書法基礎只能越來越差?,F在有些人二三十歲時就把字寫得很好了,但卻越寫越不如原來了。這是因為年輕時字寫得很好,再加上有朝氣,自然不錯。但等到年齡大了,朝氣沒有了,要搞自己的特色了,如果沒有學問,寫的字反而沒有以前好了,體現出混氣和老氣。
文化是中國書畫的基礎,像于右任、林散之的書法,都是有內涵、有修養的體現。古人在文化上下工夫,做學問是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,豐富自己,做事就會工穩,書法自然也會好起來,讀書可以使筆下更有內涵。